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学生登顶!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2-09-02

北京时间7月24日12点18分,北京大学山鹰社(学生登山协会)2022克孜色勒登山队A组的6名队员,成功登顶海拔6525米的克孜色勒。B组、C组也分别于25日和27日接续登顶。这是山鹰社时隔9年重回克孜色勒峰,时隔23年再次登顶克峰!

山鹰社是国内少有的每年坚持自主攀登的高校社团。疫情之下,北大学子们克服重重困难,汲取前辈经验,圆满完成了登顶任务。这次登顶任务中,共20名队员登顶,是山鹰社三十余年攀登史上最多的一次。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之巅,在登顶后的笑容里,北大人挑战极限、勇于向上的精神在一次次冲锋攀登中完美体现出来。

冲顶克孜色勒峰

从上至下分别为A、B、C组登顶合影

山鹰社2022克孜色勒登山队

部分队员照片


运筹帷幄,勇攀险峰


运筹帷幄,勇攀险峰

新疆克孜色勒雪山,又名公格尔四峰,海拔6525米,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周围群山林立,依傍西昆仑山脉最高峰公格尔峰,并与“冰川之父”慕士塔格遥遥相望。克孜色勒峰冰雪充盈,地形丰富,环境气候干燥少雨,常见大风并伴有沙尘。攀登队长亓宗帅表示,在选山筹备阶段,社团综合考量了攀登难度、攀登意愿、当地政策等因素,为了山鹰社的雪山攀登训练能够探索新疆地区的山峰资源,最终确定了新疆克孜色勒作为目标山峰。


克孜色勒雪山全貌

此次登山属于大规模喜马拉雅式自主攀登,有大量的营地建设和修路等任务。登山队将克孜色勒高山营地设置为大本营BC、C1、C2三个正式营地和一个临时C2营地,将整个攀登阶段分为进山与适应运输与修路冲顶下撤三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由于任务复杂繁重,采用分组分工合作的形式。综合人员规模和队员适应情况分为了A、B、C三个组。第二阶段里,三组背负的重量不太一样,在山上待的时间也有所不同。A组同时肩负修路的任务,B、C组任务则是运输下一阶段需要用到的物资。C1营地

C2营地

攀登途中的风景

在运输与修路阶段,队伍目标是建立好C1、C2营地并取得海拔适应,将用于冲顶的技术装备运输至C2。在冲顶与下撤阶段,队伍目标是完成三组全部队员阶梯式冲顶,撤回路绳等装备以及C1和C2两个高山营地至大本营。

A、B、C三组的冲顶方案

谈及在冲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攀登队长亓宗帅坦言:

作为攀登队长,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合理筹划不同的攀登阶段,具体包括对阶段性任务的合理预期和执行,以及人员的协调分配。同时,C2以上的路段资料匮乏,该如何进行准备和应对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凡事欲则立,出发前登山队通过搜集资料和多方讨论,做了详细的攀登计划。然而攀登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与计划有所出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调整。“举个例子,在运输阶段,我们预计A组在向C2营地探路之后需要在临时C2营地住一晚再下撤。而实际上当时A组适应情况已经完成,没有必要再睡一晚,同时C组尚有余力可以完成进一步的运输任务。这样的调整需要做好高山营地装备和食物等物资的调配。”

亓宗帅表示,这些微小的改动虽然对整体的攀登节奏影响不大,但具体到个人还是涉及负重以及攀登节奏的调整。在高山极限状态下个人的负重增加意味着成倍的体力消耗,“队员们不仅表示出充分的理解,也都积极承担更多的任务,这样的集体意识是我所希望看到的,这也让我非常感动。”

攀登计划的准备与执行对比

对作为后勤队长的王崴而言,后勤保障的任务也是困难重重。因为水源紧缺,登山队只得严格控制用水,甚至能用纸擦的碗绝不用干净水洗,最多用泥浆水稍微涮一下。在联系了后队和科考队输送多桶桶装水上来后仍然不够用,最后的冲顶阶段依旧水源短缺,最后只好联系外部资源运送。

而让登山队长付劲宇印象最深的困难,其实是大本营的生活环境,营地下午到晚上风沙非常大,帐篷在建营初期经过了反复加固才能稳住,但漏风、坏拉链这些事情仍然经常遇到。同时相当重的沙尘也给大家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较大困扰,最严重的时候,帐篷里的睡袋、气垫和个人物品上都难以避免地覆上一层沙,刚盛上的饭菜也不得不放在衣服里捂住,才能躲开浓重的沙尘。但是所有的困难在最后冲顶成功的喜悦面前似乎都不值一提。队员徐莫迟说:

走上顶峰的那一刻,全组静静地听组长通过对讲机和B组、C组汇报我们登顶的消息,然后大家一起欢呼、拥抱在一起。那时候觉得身边的人真的就像我的家人,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么大的一个挑战,吃了多少苦都值得了。


付劲宇回忆自己最开心的那一刻,则是C组登顶的那一天,所有队员回到营地的时候。“在此次登山中,我的目的是把所有人都安全带回去,当然如果能让更多人登上顶峰就更好了。因此,如果说对讲机里传来的登顶消息,带给我的是短暂的激动,那么27号晚上最后一个队员到达营地的时候,则是长久的欣喜。”作为登山队长的他,对于今年登山的顺利、圆满,最想感谢的就是这二十多名队员。

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都是极其有限的。是你们在前期冗杂的准备、山上面对自己和队友的那股坚强信念,多写一份文件、一份计划,或者是多洗一个碗、多背一捆绳,点点滴滴累积起来,构成了我们这次登山成功背后最强大的力量。



勤加练习,打好基础



山鹰社于1989年成立,至今已经有33年历史,是北大一个历史悠久、体量较大的社团。平时的日常活动包括晚训、攀岩,周末社团会定期组织野外徒步,寒假里会有冬训,暑期会进行一年一度的登山与科考。

本次登山的前期准备工作从理事会选择山峰就开始了,随后进行登山队员选拔,于今年5月9日成立登山队。登山队成立后队伍组织开展了循序渐进的训练和每周末的技术教学与讲座,与此同时,后勤准备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北京大学团委、体育教研部作为社团指导单位和挂靠单位也为登山队提供了前期筹备及相关资源支持,为了保证登山计划的顺利进行,6月17日克孜色勒峰攀登答辩会在线上举行,会上北大团委、体教部等多家单位教师和相关单位嘉宾共同进行了攀登计划、前期准备的评审工作。

后勤队长王崴介绍,前期准备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根据登山队新队员入选名单对后勤分工进行了一个预期分配,然后结合个人意愿分配职务,随后后勤团队就需要立刻进入状态,阅读分析相关资料并汇总规划后期的工作安排。完成统筹规划后的队员们开始进行每周高强度的基础训练,同时按照计划推进自己的职务安排。

在山鹰社的平时训练中,每周会有三次体能训练,主要针对心肺功能、腿部力量、核心力量等,包括跑步、力量和爬楼训练。因为疫情缘故,队里也会设计能够居家进行的训练,大家通过腾讯会议连线共同进行训练。

除了平时训练,登山和科考是每年最重要的两个活动,登山队每年会攀登一座雪山,而科考队会去一些边远的地区进行一些课题考察王崴表示:

在社里呆了两年,我认为山鹰社最让人自豪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每年自主攀登一座雪山,而有能力做到自主攀登的高校社团在国内寥寥无几,据我所知山鹰社是唯一一个能坚持自主攀登的高校社团。


所谓自主攀登,即整个登山活动都是由队员们完全负责并实施的,包括但不仅限于后勤准备、技术教学、训练安排等等,而在攀登方面最直观的则是在技术能力范围内雪山上的所有路绳都是由山鹰社队员架设的,教练起到的主要是辅助监督的作用。王崴自豪地说道:“克孜色勒峰上所有的路都是队员们自己修的!”由于山鹰社活动的特殊性,社团比较强调纪律性和组织的团结,在共同训练以及登山的过程中,社员之间也建立起了亲密的友谊。挑战极限,永远“向上”


在2013年,山鹰社队员们也曾尝试攀登克孜色勒峰,但并未登顶。这次攀登相较于九年前难度降低了许多。根据报告书记载,在海拔6300米左右有一个巨大的雪桥,雪非常软,把整个登山杖插进雪中都探不到底,这也是九年前队伍无法登顶而选择下撤的原因。

为了解决曾经的难题,登山队做了相应的准备,特地联系了踏雪板的赞助。但意料之外的是A组冲顶异常顺利,只有几十米的路段使用到了踏雪板,资料记载的裂缝区、雪桥等实际情况比队伍预想的好得多。A组在冲顶下撤后和B、C组交换了信息,决定把踏雪板全部背下山,尽可能减轻之后的撤营撤绳任务。在团队共同合作下,最终完成了登顶的任务。

克孜色勒峰上的冰裂缝

这次登顶任务中,一共有20名队员登顶,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队伍虽然分成三个组,但每个组都有登顶任务,并没有绝对的“登顶队伍”。

谈及参加登顶队伍的初心时,徐莫迟想要实现登山梦想的种子是从11岁学习攀岩起埋下的,此次顺利登峰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圆梦;而对于作为老队员的王崴来说,第二次加入登山队更是一种责任,老队员将自己的技术、经验、理念传授给新队员,这样的“传承”是山鹰社的灵魂与基石;同为老队员的亓宗帅说道:“2020年,在社团里爬了第一座雪山,当时觉得爬山真酷啊。现在越来越觉得,登山带给我的东西是用言语没法表达清楚的。这次作为攀登队长,也是想承担更多的责任吧。”

亓宗帅

王崴

徐莫迟

登顶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有的队员来说这是人生中登顶的第一座雪山,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存在;对于有的人来说,登顶是为了挑战自己的极限,锻炼能力克服困难,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而对于有些人来说,登顶意味着事物的圆满,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登上顶峰取得圆满,但在登峰的过程中,大家也可以感受到“向上”这一简单机械运动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

北京大学山鹰社(学生登山协会)

2022克孜色勒登山队队员名单

排列顺序不分先后


亓宗帅: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19级硕士(攀登队长)

王冰洋:物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训练、小装备)

徐子晗:城市与环境学院2019级本科生

徐莫迟:中国语言文学系2021级本科生(出纳、队记、小装备)

康晓蒙:燕京学堂2021级硕士研究生(小队医、小摄影、小队记)

宋泽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总摄影、赞助、小装备)

王錡深:集成电路学院2021级博士生(小后勤、小队医、小摄影)

罗婷: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队歌)

梁依佳:基础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通讯、队衫、小后勤)

张仁杰:教育学院2021级博士生(财务、小后勤、小摄像)

谭梓炜:哲学系2020级本科生(总装备)

王洛涵:物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文建、小装备)

热纳提:城市与环境学院2021级本科生(小队医、小摄像)

罗峻荣: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生(总摄像、小后勤)

付劲宇:艺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登山队长)

陈鸿勋:基础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总队医、小摄影)

王崴:药学院2020级本科生(后勤队长、小摄像)

琚研:基础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媒体、小后勤)

程琦航:数学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

康乐:教育学院2013级博士

李建江:城市与环境学院2000级硕士

刘擎:城市与环境学院2017级硕士

刘博:体育教研部(随队老师)

感谢罗呈学王永鹏周松刘峻甫四位教练一路上的悉心陪伴和指导!


存鹰之心,志在高远

北大精神,永在巅峰

挑战自我,永远“向上”

在雪山之巅

我们能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让我们共同期待

未来将要攀登的一座座雪山与人生之峰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北京大学山鹰社(学生登山协会)

图片:受访者提供

采访: 孙小婕

文字:付劲宇、亓宗帅、王冰洋、王崴、徐莫迟、程曦、吴迈

编辑:程曦、吴迈

排版:陈相豫

责编:李霁、戴璐瑶

北大院士朱彤,在《开讲啦》揭开珠峰与臭氧的神秘面纱!


平措旺扎,北大医学本博连读录取!



北大经济学院,110年!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


 期待下一个顶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